《烹调知识》杂志社
首页 > 期刊导读
 
/ / /
 

散说猪油

 
来源:烹调知识 栏目:期刊导读 时间:2021-03-22
 
猪油,是从猪的身上提炼出来的食用油脂,业内称“肥膘”或“白膘”。 猪油在我国饮食烹调中的应用源远流长,不少文献都有记载。《周礼·天官冢宰》中有:“凡用禽献:春行羔豚,膳膏香;夏行腒鱐,膳膏臊;秋行犊麛,膳膏腥;冬行鲜羽,膳膏膻。”这段话的意思是说,食用肉类,春天吃羔羊乳猪,要用牛油烹调;夏天吃鸡干鱼干,用狗油烹调;秋天吃小牛幼鹿,用猪油烹调;冬天吃鲜鱼大雁,用羊油烹调。文中所讲的“膏腥”,就是猪油。 食用猪油来源按其质量等级,可分为板油、肥油、水油等。板油是猪内脏外面成片成块的油脂,质量最好,是熬猪油的首选;肥油,即猪肉皮下肥膘或与瘦肉互相夹杂的肥肉,质量次之;水油亦称“鸡冠油”,即猪各种内脏外面附着的一缕缕的油网,因为其含水量多,出油率不高,质量较差。 猪油属于油脂中的“脂”,常温下为白色或浅黄色固体,熔点温度为28~48℃,冒烟温度为182℃,沸点温度为200~220℃,是很好的烹饪传热介质。猪油经熬炼具有特殊的香味,深受人们欢迎。很多人认为炒菜若不用猪油就不香。 在20世纪80年代之前,江南居民通常爱食猪油,在厨房碗橱的蓝边大瓷碗里,或在有盖的搪瓷茶缸、陶罐内,多备有熬制好的熟猪油。略微殷实些的人家,游子在外,父母还常为其做一罐熟猪油以备食用。 回想起来,我与猪油相伴的日子不算短。我的家乡自1954年3月1日起,实行食油计划供应。1962年市区居民的定量是每人每月0.125千克,后来提高到0.25千克,但只供应菜油,逢节庆还略有增加。到1983年9月,升至0.5千克。直至1993年4月1日,食油才敞开供应。在实行食油计划供应期间,为弥补吃油不足,无土地种植油料植物来榨取食用油的城里人,只能熬制猪油来补充。 熬制熟猪油,主要靠板油或肥肉膘。过去,在肉店购买板油或者肥肉膘也是要肉票的。那时每人每月凭当月肉票定量供应二两鲜肉,节日时略有增加。若要熬油,就要把家里的肉票存量盘一盘,统筹安排。然而,肉票要用于熬制熟猪油,平时餐桌上就见不着半点猪肉了。 熬猪油是个细致活,亦是技术活,需掌握熬制诀窍。先把猪肉膘洗净、控干,切成一寸左右的方块,投入铁锅里,然后注入少量水,加入葱姜,大火烧开之后用小火慢慢翻炒熬制(通常注入少量水熬制的熟猪油要比不加水的猪油色泽更好,香味更浓)。在火焰的亲吻中,猪肉膘很快开始收缩,这时可以用锅铲轻轻按压猪肉膘,锅中雪白肥厚的猪肉膘慢慢变小,锅里的油脂也渐渐增多,直到肉膘变成一块块油渣浮在油上,像一条条小鱼那样鲜活,并泛出赏心悦目的金黄色。这时,油脂的香味随着油分子的运动在空气中迅速飞扬,弥散开来,满屋飘香。 主妇们都知道,刚熬好的熟猪油是绝不能立即舀入碗或陶罐内的。因为油温太高,会炸坏碗或陶罐,要是猪油全都流到地上,便后悔不迭了。要待油稍冷,拣出油中的葱姜,舀入碗或茶缸中、陶罐内。油完全冷凝后,即为乳白色固体,状如凝脂。 猪油渣是熬猪油的副产品,要趁热吃。洒点盐,入口酥脆,香气四溢,肥而不腻。油渣若是带点肉筋,炼透后会变得特别香脆。在物质贫乏的年代,猪油渣既是孩童解馋的美食,又是老饕下酒的佳肴。此外,用猪油渣烧白菜、烧青菜、炖豆腐,或是做成猪油渣酱油炒饭、猪油渣白菜饺子,就成了人见人爱的美味佳肴。 熟猪油的油脂香味迷人,用来炒菜再合适不过了,但要趁热食用,放凉后会有一种油腥气,油脂冷凝还会泛白色,影响食欲。过去,家乡的酒楼饭馆用熟猪油烧的菜品主要有清蒸鲥鱼、白汁鮰鱼、响油鳝糊、东乡“佛跳墙”、拆烩鲢鱼头等名菜,这些都是必须用熟猪油烹饪的。江南人家做家常菜一般舍不得用熟猪油,但在做紫菜虾皮汤时,多会放一点儿熟猪油,这是点睛之笔。油花涟漪于汤面,香气飘溢,才算完美。 点心里的八宝饭、葱油插酥烧饼、汤圆、年糕、豆沙酥饼,自然更少不得猪油。春节时家家户户包的黑芝麻馅汤团,必须用去了筋的板油。汤团煮熟,板油正好全部融化,渣滓全无,味道恰到好处,不会掩盖芝麻的香味。 平时,家乡人最喜欢的几样家常面食——锅盖面、饺面、馄饨,如果没有熟猪油作调料,就没有了灵魂。就算下一碗最普通的伙面,除了用足青蒜、香干、酱油、白胡椒粉等调料,也不能忘记用筷子挑一小块乳白色的熟猪油放入碗中,顿时别有滋味。 记忆中最美好的食物就是茼蒿菜饭拌猪油。将一小块熟猪油放进热饭中,不断地搅拌,直至熟猪油全部融化开来。吃这样的饭,香滑爽口,不用下饭菜也能一口气吃下两碗,而且很是耐饥。每当深秋螃蟹上市,用猪油加蟹黄蟹膏熬制的“蟹油”,可谓猪油中的上品,鲜美无比,用起来如同味精,江南人家的家庭主妇们视如珍宝,一般不轻易示人。 过去的家庭主妇们大多知道,熬制出来的熟猪油时间一长很容易变质,尤其炎热的夏季更不易保存。她们通常会在熬油的时候加几粒茴香,或是在盛油时放一片萝卜或几颗黄豆,以此让熟猪油的保存时间更长久。此外,趁猪油熬好未凝结时,加进一点白糖、食盐,搅拌均匀后密封,也可使油久存不变质。 中医里对猪油的论述较多,认为猪油味甘、性微寒,无毒,具有补虚、润燥、解毒的功效。猪油可调理人体肠胃、开胃消食、滋养五脏、提高免疫力,并能治疗便秘、排毒解毒、祛风、祛湿、驱寒;对大小便不通、上气咳嗽、手足皲破、口疮塞咽、赤白带、瘰疬等疾患,都有一定疗效。 与一般植物油相比,猪油有不可替代的特殊香味,可以增进人们的食欲。特别与萝卜、粉丝及豆制品相配时,可以获得用其他调料难以模仿的美味。猪油中富含多种脂肪酸,饱和脂肪酸和不饱和脂肪酸的含量相当,此外还含有维生素A、维生素E及硫胺素、核黄素等,并且能为人体提供较高的热量。 如今中国人早已丰衣足食,饮食习惯逐步改变,大多用上了大豆油、菜籽油、花生油、芝麻油、玉米油、橄榄油、山茶油、棕榈油、葵花子油等食用植物油脂,猪油逐步淡出家庭厨房。江苏、广东、浙江、福建等猪肉生产大省的一些猪油加工企业,也早已普遍采用机械方法来提炼猪油,猪油产品除满足国内市场需求外,大都销往国外,猪油渣更是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。 猪油,是从猪的身上提炼出来的食用油脂,业内称“肥膘”或“白膘”。猪油在我国饮食烹调中的应用源远流长,不少文献都有记载。《周礼·天官冢宰》中有:“凡用禽献:春行羔豚,膳膏香;夏行腒鱐,膳膏臊;秋行犊麛,膳膏腥;冬行鲜羽,膳膏膻。”这段话的意思是说,食用肉类,春天吃羔羊乳猪,要用牛油烹调;夏天吃鸡干鱼干,用狗油烹调;秋天吃小牛幼鹿,用猪油烹调;冬天吃鲜鱼大雁,用羊油烹调。文中所讲的“膏腥”,就是猪油。食用猪油来源按其质量等级,可分为板油、肥油、水油等。板油是猪内脏外面成片成块的油脂,质量最好,是熬猪油的首选;肥油,即猪肉皮下肥膘或与瘦肉互相夹杂的肥肉,质量次之;水油亦称“鸡冠油”,即猪各种内脏外面附着的一缕缕的油网,因为其含水量多,出油率不高,质量较差。猪油属于油脂中的“脂”,常温下为白色或浅黄色固体,熔点温度为28~48℃,冒烟温度为182℃,沸点温度为200~220℃,是很好的烹饪传热介质。猪油经熬炼具有特殊的香味,深受人们欢迎。很多人认为炒菜若不用猪油就不香。在20世纪80年代之前,江南居民通常爱食猪油,在厨房碗橱的蓝边大瓷碗里,或在有盖的搪瓷茶缸、陶罐内,多备有熬制好的熟猪油。略微殷实些的人家,游子在外,父母还常为其做一罐熟猪油以备食用。回想起来,我与猪油相伴的日子不算短。我的家乡自1954年3月1日起,实行食油计划供应。1962年市区居民的定量是每人每月0.125千克,后来提高到0.25千克,但只供应菜油,逢节庆还略有增加。到1983年9月,升至0.5千克。直至1993年4月1日,食油才敞开供应。在实行食油计划供应期间,为弥补吃油不足,无土地种植油料植物来榨取食用油的城里人,只能熬制猪油来补充。熬制熟猪油,主要靠板油或肥肉膘。过去,在肉店购买板油或者肥肉膘也是要肉票的。那时每人每月凭当月肉票定量供应二两鲜肉,节日时略有增加。若要熬油,就要把家里的肉票存量盘一盘,统筹安排。然而,肉票要用于熬制熟猪油,平时餐桌上就见不着半点猪肉了。熬猪油是个细致活,亦是技术活,需掌握熬制诀窍。先把猪肉膘洗净、控干,切成一寸左右的方块,投入铁锅里,然后注入少量水,加入葱姜,大火烧开之后用小火慢慢翻炒熬制(通常注入少量水熬制的熟猪油要比不加水的猪油色泽更好,香味更浓)。在火焰的亲吻中,猪肉膘很快开始收缩,这时可以用锅铲轻轻按压猪肉膘,锅中雪白肥厚的猪肉膘慢慢变小,锅里的油脂也渐渐增多,直到肉膘变成一块块油渣浮在油上,像一条条小鱼那样鲜活,并泛出赏心悦目的金黄色。这时,油脂的香味随着油分子的运动在空气中迅速飞扬,弥散开来,满屋飘香。主妇们都知道,刚熬好的熟猪油是绝不能立即舀入碗或陶罐内的。因为油温太高,会炸坏碗或陶罐,要是猪油全都流到地上,便后悔不迭了。要待油稍冷,拣出油中的葱姜,舀入碗或茶缸中、陶罐内。油完全冷凝后,即为乳白色固体,状如凝脂。猪油渣是熬猪油的副产品,要趁热吃。洒点盐,入口酥脆,香气四溢,肥而不腻。油渣若是带点肉筋,炼透后会变得特别香脆。在物质贫乏的年代,猪油渣既是孩童解馋的美食,又是老饕下酒的佳肴。此外,用猪油渣烧白菜、烧青菜、炖豆腐,或是做成猪油渣酱油炒饭、猪油渣白菜饺子,就成了人见人爱的美味佳肴。熟猪油的油脂香味迷人,用来炒菜再合适不过了,但要趁热食用,放凉后会有一种油腥气,油脂冷凝还会泛白色,影响食欲。过去,家乡的酒楼饭馆用熟猪油烧的菜品主要有清蒸鲥鱼、白汁鮰鱼、响油鳝糊、东乡“佛跳墙”、拆烩鲢鱼头等名菜,这些都是必须用熟猪油烹饪的。江南人家做家常菜一般舍不得用熟猪油,但在做紫菜虾皮汤时,多会放一点儿熟猪油,这是点睛之笔。油花涟漪于汤面,香气飘溢,才算完美。点心里的八宝饭、葱油插酥烧饼、汤圆、年糕、豆沙酥饼,自然更少不得猪油。春节时家家户户包的黑芝麻馅汤团,必须用去了筋的板油。汤团煮熟,板油正好全部融化,渣滓全无,味道恰到好处,不会掩盖芝麻的香味。平时,家乡人最喜欢的几样家常面食——锅盖面、饺面、馄饨,如果没有熟猪油作调料,就没有了灵魂。就算下一碗最普通的伙面,除了用足青蒜、香干、酱油、白胡椒粉等调料,也不能忘记用筷子挑一小块乳白色的熟猪油放入碗中,顿时别有滋味。记忆中最美好的食物就是茼蒿菜饭拌猪油。将一小块熟猪油放进热饭中,不断地搅拌,直至熟猪油全部融化开来。吃这样的饭,香滑爽口,不用下饭菜也能一口气吃下两碗,而且很是耐饥。每当深秋螃蟹上市,用猪油加蟹黄蟹膏熬制的“蟹油”,可谓猪油中的上品,鲜美无比,用起来如同味精,江南人家的家庭主妇们视如珍宝,一般不轻易示人。过去的家庭主妇们大多知道,熬制出来的熟猪油时间一长很容易变质,尤其炎热的夏季更不易保存。她们通常会在熬油的时候加几粒茴香,或是在盛油时放一片萝卜或几颗黄豆,以此让熟猪油的保存时间更长久。此外,趁猪油熬好未凝结时,加进一点白糖、食盐,搅拌均匀后密封,也可使油久存不变质。中医里对猪油的论述较多,认为猪油味甘、性微寒,无毒,具有补虚、润燥、解毒的功效。猪油可调理人体肠胃、开胃消食、滋养五脏、提高免疫力,并能治疗便秘、排毒解毒、祛风、祛湿、驱寒;对大小便不通、上气咳嗽、手足皲破、口疮塞咽、赤白带、瘰疬等疾患,都有一定疗效。与一般植物油相比,猪油有不可替代的特殊香味,可以增进人们的食欲。特别与萝卜、粉丝及豆制品相配时,可以获得用其他调料难以模仿的美味。猪油中富含多种脂肪酸,饱和脂肪酸和不饱和脂肪酸的含量相当,此外还含有维生素A、维生素E及硫胺素、核黄素等,并且能为人体提供较高的热量。如今中国人早已丰衣足食,饮食习惯逐步改变,大多用上了大豆油、菜籽油、花生油、芝麻油、玉米油、橄榄油、山茶油、棕榈油、葵花子油等食用植物油脂,猪油逐步淡出家庭厨房。江苏、广东、浙江、福建等猪肉生产大省的一些猪油加工企业,也早已普遍采用机械方法来提炼猪油,猪油产品除满足国内市场需求外,大都销往国外,猪油渣更是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。

文章来源:烹调知识 网址: http://pdzs.400nongye.com/lunwen/itemid-5723.shtml


上一篇: 番石榴粉作为抗氧化的纤维来源对绵羊肉质的影
下一篇: 计算机软件及计算机应用论文_数字人文学科归属及其与图情档关系初探



点击在线投稿

 
/ / /
 
 
 
 

Copyright 2001-2021 400农业期刊网版权所有 做最专业学术期刊论文发表网站
本站不是《烹调知识杂志社》官网,如果需要联系官方杂志社,请联系客服索取网站或者电话。